請選擇左側欄目分類,查找更快捷
擂鼓墩·舉世矚目的焦點——編鐘驚世!
1978年夏,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爆出一條轟動世界的特大新聞,文物考古工作者發掘了一座戰國早期大型巖坑豎穴木槨墓——曾侯乙墓,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墓中出土文物眾多,總數達15000余件,其種類繁多,禮器、樂器、兵器、車馬器、日用器具、祭祀用品、工藝裝飾品應有盡有。各類器物設計之精巧,制作之精美,令人叫絕。有不少在國內甚至世界上都是首次見到,曾侯乙墓的發掘改寫中國乃至世界的歷史。經國家文物專家組鑒定確認的國家一級文物就有143件(套),國寶級文物9件。這些珍貴的文物從一個側面反映了2400多年前人們的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
隨州市,位于湖北省的中北部,長江以北,漢水以東,距武漢155公里。在隨州城關西北郊,有一個叫做“擂鼓墩”的地方,這一帶是山嵐起伏的丘陵地帶,從西蜿蜒至此,山的東端有一個山包,叫做“東團坡”,這里發掘的大墓就是曾侯乙墓,也成為擂鼓墩一號墓,(東團坡以西100多米的地方有一個略小的山坡,叫做“西團坡”,1981年在這里發掘了一座年代晚于曾侯乙墓的戰國時期的墓葬,稱作擂鼓墩二號墓)。
曾侯乙墓是配合基本建設發掘的,1977年9月,解放軍空軍雷達修理所擴建廠房,在平整東團坡紅砂巖的山崗時,發現了一片青灰色土,當時任雷達修理所副所長的王家貴是個業余文物愛好者,他懷疑有古墓,于是報告了有關文化部門,湖北省博物館的專業人員立即到現場進行了勘察和鉆探,探明為一座大型豎穴木槨墓。1978年5月11日至6月28日,著名考古學家譚維四帶領全省近百名考古工作者經過一個半月的艱苦奮斗,順利完成了曾侯乙墓的田野發掘工作。
曾侯乙墓呈不規則的多邊形,東西長21米,南北寬16.5米,總面積220平方米,殘存的墓口至墓地深11米(估計封土被推土機推掉2米),是目前我國發現的同類型古墓中規模較大的一座。墓坑構筑在紅砂巖上,鑿石為穴,墓槨置于墓坑底部,由171根工整的巨型長方木料(梓木)構成,使用成才木料378立方米。槨墻四周及槨頂填鋪木炭,估計用木炭在12萬公斤以上。槨頂木炭之上夯筑青膏泥,在覆蓋一層大型石板,石板上夯筑五花土直達墓口。
此墓一打開,立即震驚了中國、震驚了世界。它一共出土了一萬五千多件價值連城的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數量最多、種類最齊全、文化研究價值極高的古樂器類文物。其中曾侯乙編鐘引起了世界性的轟動,以其巨大的考古價值、文化價值和在樂理實踐方面的輝煌成就,被稱為“古代世界十大發現之一”和“世界第八大奇跡”。而且這些樂器大多數保存完好,可以發出準確優美的樂音。
這座號稱“地下音樂廳”的發現,刷新了世界文化史上的一頁。在這之前,人們只能夠從史籍的記錄上了解中國音樂文化,但因無實際證據,每每使人們懷疑史籍記載的可靠性?,F在它不僅在理論上而且還用它那優美的鐘聲,作了最雄辯的回答。正如許多參觀聆聽后的國際友人所說,這不止是中國人民的文化財富,也是世界人民的文化財富。
【 曾侯乙銅像 】 | |
在曾侯乙墓中出土大量精美文物中,我們發現眾多關于“曾侯乙”的銘文,由此可以得知其墓主人稱之為曾侯乙,他是古代曾國的一位國君,侯是他的爵位,乙是他的名字。他于公元前453年前后登基,曾國在他的治理下,繁榮發展,在軍事、音樂、天文、書法、工藝美術、冶煉鑄造、紡織等各方面都有輝煌的成就,創造了許多中國之最乃至世界之最。 |